面对学员问题,谢老师总是运用不同的思维,特殊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彻底受益
学员:还有个问题,把一个单位的往来都放到应付或者应收,不启用预付和预收可以吗
当然可以,也是应该这么做,两收合一枚
两付合一付
各走各的路
这样才清晰
你做账只要符合会计准则就行
计算税的时候在考虑税法
学员:业务量少的可以不设置两个科目
学员:我记得当初书上好像说过这句话
不不不
恰恰相反
业务量少的情况可以往来都用
如果往来多了,就要合并成一收一付
为什么合并,他是各有好处的
只有明白了好处和作用,才能会运用
不其用预付,不代表预付就不会产生
报表上有可能填写预付数据
如果应付的余额在借方,其实就表示了预付
对不对,只是我们启用预付这个科目了
但预付已经是存在的
那么填写报表时候不能在应付处填写负数吧
所以要在预付处填写正数,这个正数就是应付的借方余额
那么单位就可以规定了,所有的供应商都用应付
所有的客户都用应收
如果查看供应商就查应付
如果查客户就查应收
简单,清晰、原则性强
如果在启用预付和预收,就会搞不清楚,某个客户或是某个供应商到底是预付还是应付,到底是应收还是预收了
往来客户供应商越多,就会越乱
所以,书本不可能详细和全面
如果一本书能全面详细的说明一切,我感觉就不会出现第二本书了
为什么一个行业的书籍那么多种呢
因为每个书籍都不能全面说明一切
真实性当然不能脱离
我们以上的做法,并没有脱离真实性
我们填写报表时候也真实的反应出了预付和预收
一点没违背真实性
比如说我的客户都用应收科目
客户预付了我100
借货币资金 贷应收
应收余额在贷方,其实他表示的是预收
因为余额在借方才是真正的应收,如果在贷方就是预收
填写报表时候我们就要在预收处填写100
一点没有违背事实
而且真实清楚的反应出了财务数据
教材上的逻辑都是事先编辑好的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可能彩排的
所以考试取得职称,和实际工作,还是要有一个锻炼过程的
当然,教材给了我们很多基础和启发,但不要死记硬背
学员:
今天明显感觉实务经验不如同事的扎实
白拿着一个中级证书
证书只能代表学历,不能代表能力
证书是基础,工作是需要实力
这个实力是灵活运用
因为在学习时候也不是固定的方式方法
有很多的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事情选择怎么方式方法就尤为重要了
财务数据那么多,每本书都有他的优点
税法政策规定那么多,就是针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行业或是不同的规模来规定的
这是政策不同的出发点
如何灵活运用
不是一个书本上学的方法能解决的
所以学习,学习的是原理,逻辑,学习的是要学会举一反三
这才是真会
同样一个事情,你只会一种解决方法方法,人家能变通的会5种解决方法
说你会呢?还是不会呢?
说你不会吧,你也会,说你会吧,你没人家会的多
这就是区别
财务的价值,是会别人不会的
不是取得一个证书就可吃一辈子,是一辈要不断学习
财税政策每年都会出几十条甚至上百条
证书是三年前领取的,学习的都是三年前的政策
现在政策变了,还能用学习证书时候的政策工作吗
显然不能了
所以证书只能代表你取得证书那年的一个学历,不能代表以后工作的能力
这也有了证书只是一个工作的敲门砖,找工作时候管用,实际工作时候未必管用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行有继续教育的原因
学习不一定非在课堂上才是学习,不上学不代表不学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更多实际工作问题,随时解决,想进群学习的同行,咨询电话:15336356677

